光大同创马增龙: 持续发力轻量化和环保化
自4月18日在创业板上市至今,光大同创(301387)董事长马增龙鲜有露面,原因是“太忙了”。近日,马增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称:“公司上市以后压力更大了,面对的事情比此前有了数量级增长,好比从池塘游向大海。”
光大同创专注于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形成了保护类、缓冲类防护性产品和模切类、碳纤维类的功能性产品矩阵。马增龙表示,未来,公司会更关注业务质量以及管理的持续优化。
“我们的战略及产品方向非常明确,要在轻量化和环保化方向持续发力。”马增龙称,公司将整合研发、创新、业务等力量协同作战,在最短时间内不断提升行业地位,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,践行公众公司责任。
(资料图)
从池塘游向大海
在马增龙看来,光大同创上市前是在池塘里钓鱼,技术好一些每年收获还不错,而上市后是在大海里捕鱼,既要有能力找到鱼群,还得重新摸索捕鱼技巧,两者有本质区别。公司在各方面都要有更高要求,包括辨识力、执行力及自我调整能力等。
为此,光大同创在新环境、新要求、新起点上进行了重新自我审视。马增龙表示,公司将通过专业人才引进、新产品研发、新业务规划梳理等措施,进一步夯实企业发展基础,进一步增强获客能力。
以研发创新为例,光大同创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优势,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占当期营收比例,分别为4.21%、3.57%、3.47%和4.61%。截至2022年6月30日,公司拥有16项发明专利、106项实用新型专利。
“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很多,机会也很多。”马增龙认为,消费电子行业信息化、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。
光大同创此次上市募资投向包括研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、企业管理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等,以期借此进一步提升产线智能化、自动化水平,优化研发体系,加深内部信息化运营,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流程,为长期发展提供强力支持。
目前,消费电子行业有较大保有量,市场较为稳定,并且朝着个性化方向转变。
“这个时期机会特别多。”马增龙表示,特别是在手机形状变化方面,经历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的转变,当前在大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轻量化。
从提供产品转向综合服务
光大同创成长至今,积累了众多消费电子产品终端品牌商、制造服务商、组件生产商等资源,包括联想集团、立讯精密(002475)、歌尔股份(002241)、仁宝电脑、纬创资通、和硕科技等。
如何保持与优质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,是光大同创需要持续关注的核心命题。马增龙介绍:“优质客户对一家企业非常重要,我们花了大力气研究发现,客户需要产品更需要服务。”
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相关产品,在不同应用领域对外观、尺寸、精度、性能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要求。光大同创称,公司有效吸收了优质客户的产品需求,并转为自身内部研发需求,可在原有产品之外深度开发、设计和定制生产契合其需求的产品,拓展合作领域。
“优质客户愿意为供应商的高质量服务买单。”马增龙介绍,光大同创自2016年开始转变经营理念,从提供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,组织资源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,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理念出发规划产品。
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,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产品生产企业,必须从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转变。不具备相应生产能力、无法满足客户严苛交货要求的供应商,将被逐步从客户供应链体系中淘汰。
针对消费电子行业技术创新强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,以及客户对产品设计、材料选型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,光大同创建立了从研发设计到加工生产的全流程产线,以此快速响应客户多品类、多批次、小批量的定制化需求,构建了综合生产服务能力。
寻找第二增长曲线
“我们一直在寻找企业第二增长曲线。”马增龙表示,光大同创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,比如新产品要有竞争力、毛利率要高,最好能符合国产化趋势。
以碳纤维产品为例,此前客户在笔记本电脑生产过程中,出于轻薄性、坚固性、下游消费者需求、采购成本等考虑,对国内碳纤维背板产品有较大需求。马增龙称:“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发现,未来碳纤维应用是一个高增长行业,还满足有门槛、国产化的目标。”
于是,马增龙带领团队组织资源攻关核心难点,耗时约1年半研发产品,通过客户的所有认证,不仅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及服务方案,还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合作黏性。
“碳纤维产品的研发成功,为公司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带来极大信心。”马增龙表示,目前公司已经将轻量化应用作为战略产品之一。
光大同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另一个方向是研发创新环保材料,实现“做环境友好型企业”的发展愿景。马增龙认为,ESG是大势所趋,对企业来说蕴藏很多机会,公司现在最紧迫的工作是如何把握这些机会。
目前,光大同创以天然竹子、甘蔗为原料,开发竹+甘蔗纤维湿压纸塑新材料,经特殊工艺处理制造再生纤维素纤维。通过湿压工艺制造缓冲包装制品,产品废弃后可以自然堆肥处理、改良土壤,从源头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。
未来,光大同创将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从环保角度加大新品类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研发投入和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