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环球时快讯】梁万年:急需培养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


(资料图片)

为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下一次疾病大流行,人类社会需要做哪些准备?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认为,需要培养在重大疫情出现后,能一锤定音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。

这段对话出现在5月26日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。梁万年表示,从新冠大流行可看到,传染病对人类社会、生命健康、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。应对疫情大流行公共卫生学科有不可替代作用,长远看,应对慢性病、气候变化、老龄化等影响,也需要公共卫生。这也决定,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。

5月26日,梁万年在中关村论坛上发言。

梁万年称,过去认为公共卫生属于医学范畴,若要培养公卫交叉人才,不仅要依靠传统的医学和生命科学,还要思考和工科、社会科学、人文学科、理学的交叉。他认为,未来重点是培养领军型人才,这些人在重大疫情出现后,能开展形势判断、态势分析、措施建议、效果评价,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应对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,具备一锤定音的能力。

“培养这种人才显得特别急迫,这次新冠疫情,全球看都暴露出公共卫生的短板和不足。人才结构、知识结构单一,人才的现场工作能力不强,预测、预警能力不强。”他说。

梁万年称,未来培养这类人才,需要多学科和行业的融入参与,需要培养范式的重大转变,培养目标、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都要有相应的变化。他建议,过去培养工作更多在教室和实验室,今后要更多开展案例和问题导向的教学,要更多前往疾病发生的现场,围绕现场场景培训。

他认为,培训模式的变革需要师资的合理性变革。现今公卫学院的教师主要是医学背景,未来要搭建平台,纳入农业、工科、计算科学、法学、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师。培养学生具备预测研判、态势分析、依法防控、分析社会接受度等知识。

“特别要强调,作为复合型人才关键是思维的训练。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公共卫生人才以疾病、技术、干预为导向的培养思维,更好考虑社会性、经济性、韧性、可持续性等。这样提供给政府的策略才有可持续性和有良好的效率效益。”他说。

采写:南都记者 宋承翰 李玲 汪陈晨 蒋小天 发自北京

关键词: